欢迎来到邓建军工匠学院网站!


邓建军工匠学院简介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邓建军工匠学院是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贺信精神,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源泉和人才支撑保障,于2023年1月正式成立的以培养工匠型人才为目标的直属学院。杰出校友、全国劳模、大国工匠邓建军任学院名誉院长。

一、学院建设目标与定位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岗位创新为导向,以典型引领、科学管理为手段,以服务教育教学、服务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为重点,以“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作为载体,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通过聚焦高精尖人才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职工技术技能水平提升和职工技术创新,为社会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匠心精神的职工队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源泉和人才支撑保障,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学院实验实训条件

邓建军工匠学院以互通互融、开放共享为基调建设校内跨学院、跨专业、跨领域的“产教科创研培”综合性高水平创新公共平台--新能源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对内以服务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人才培养为核心,对外以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为重点。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集结优势资源,加大创新力度,加强前瞻性布局。

新能源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围绕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以及企业运营与生产管控全过程,基于智能工厂的整体理念、技术、系统及应用展示高标准高规格建设完成“智能制造示范产线”,实现整个实验室的数据互通,并在数据看板实时显示。

 

1 新能源智能制造工程中心整体布局图


新能源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实现企业价值链的整合及数字化转型,将产品设计、生产规划、工程组态、生产制造直至服务五大环节打造成统一、无缝的数据平台,形成基于数字模型的虚拟企业。

“智能制造示范产线”以智能巡航小车生产作为范例,真实再现“智能制造”的理念、特征和关键技术。示范产线由智能仓储单元、智能传送单元、智能加工单元、智能入线检测单元、智能装配单元、智能锁螺丝单元、智能成品检测单元、智能镭射单元等单元组成,模拟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以及企业运行和生产管控过程。智能制造产线由智能物流系统、载具输送线、数控加工系统、激光镭射工位、自动装配和视觉检验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共计 7 部分组成,主要完成巡航小车个性化产品定制、柔性化改产和扩展。

图2 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智能产线


 

 

 

3 理虚实一体化教室(开放式)


三、师资团队

邓建军工匠学院目前组建了由同济大学工业4.0学习工厂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陈云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专家、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通过创新教科研形态,成立智能制造产线虚拟教研室,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教研活动,多方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构建发展共同体,实现高质量交流、高效率协同、高水平发展。同时聘任一批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为行业导师,通过师徒结对帮带指导等形式,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学生快速、健康成长。

四、学院特色

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第一动力。“现场工程师”应是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能做好现场工程工作、胜任现场管理与技术双重岗位职责、能现场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具备工匠精神,适应产业需要,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工程应用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特别是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智能制造领域卓越“现场工程师”,不仅可以培育更多未来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同时能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养成,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和职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更能赋能学校常工业“工匠”品牌的创建,密切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提高社会认可度

邓建军工匠学院紧密对接地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智能制造重点领域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新机制,融入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构建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二)学生来源及培养模式

与传统的院系不同,邓建军工匠学院的学生来源于全校各个二级学院不同的专业,面向全校工科类专业学生遴选,以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热爱和综合能力为主要参考指标,注重对学习状况和态度的考察,坚持选拔具有现场工程师潜在素质的学生,重点考查学生的职业品质、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最终择优录取学生培养模式采用1+2”的分段培养方式,学生第1学年由所在二级学院培养,2学年进入邓建军工匠学院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班学习。

 

4 大国工匠邓建军现场指导